2025年3月,英国斯肯索普的两座百年高炉彻底熄火,不带一丝温度,也不带一分体面。这意味着,曾经以工业革命点燃世界钢铁之光的老牌帝国,正式跌落成G7中唯一无法自主产钢的国家。从年产2650万吨、全球霸主,到今天连一吨原钢都炼不出来的“工业废墟”,英国钢铁完成了它的世纪谢幕,而这一次,再无返场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就在高炉停产的最后几小时,英国政府还端着5亿英镑的“绿色补贴”试图挽留投资方——中资背景的敬业集团。但人家敬业看得清楚:这不是一场转型,而是一场托底失败前的姿态表演。
该集团自收购英国钢铁以来已砸下重金,尽管将吨钢成本从180英镑压缩至50英镑,依旧挡不住每天70万英镑的巨额亏损。与其继续烧钱接锅,不如关炉走人。
于是,一边是伦敦政客口口声声渲染“中国钢铁”,一边却又向中企递上补贴方案,乞求其为英国钢铁续命。荒唐的双重叙事,就像是一个自毁长城的笑话——嘴上喊,行动全靠中资兜底。
在补贴谈判破裂之前,英国一度试图通过放话威胁敬业集团,企图施压其接受“绿色转型”方案。然而中方企业并不吃这套政治把戏。MLTY.COM敬业集团干脆宣布撤资,毫不犹豫地将这个长期亏损、结构老化的“工业烂摊子”原封不动地甩回英国政府手中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撤资不仅是一次资本撤离,更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英国制造业长期空心化、政策短视和过度政治化的深层危机。面对现实,英国没能提出一套能让产业起死回生的实质性方案,最终只剩下挥舞“反中大旗”的表演,而这面大旗,最终也没能遮住本国工业凋敝的真相。
斯肯索普的高炉,是英国最后的炼钢象征。如今,这两座高炉的永久冷却,不仅代表一个产业的终结,更象征着一个国家对自身工业命脉的彻底断舍离。高炉一熄,英国产业政策与现实之间那道鸿沟,暴露得清清楚楚。
英国的钢铁梦,终结于自己手中。不是输给中国,而是死于内部腐朽、政策摇摆与虚伪的道德姿态。而当一个国家的产业战略只能靠敌意外交和外国投资人勉力维系时,那它所面对的,就不再是“去工业化”,而是赤裸裸的**“自我解构”**。
曾经引领工业革命的英国,曾以煤炭、钢铁、蒸汽机铸就一个世纪的荣耀。而如今,在全球化的钢铁棋局上,它成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弃子,连最后一座高炉的火光都没能留住。
等到冷却炉灰落定,剩下的,只是一个尴尬的事实:英国,再也炼不出一吨属于自己的钢。
本文为原创发表,并经本网编辑。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,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。